我国低空应用进入规模复制期 明年市场规模将达

 新闻资讯     |      2024-10-19 14:50

  将在2025年创建100个行业标杆示范项目,推动低空应用规模复制,加速低空经济融入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

  “低空经济的核心将逐步从飞行器制造向行业应用拓展,成为低空经济重要的价值延展空间。”中国民用航空局总工程师殷时军在本次大会期间表示,应加强智慧协同,打造更多低空应用场景,积极推动由低密度运行向高密度运行转化,由隔离运行向协同运行转化,由技术可实现性向运营可持续性转化,进而打造更多可持续无人驾驶航空运行场景。

  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向锦武提出,下一步,基础设施应能够网联化,实现空域、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情报的设施组网,提高空地信息一体化服务能力。

  为了支撑复杂的低空应用场景及基础设施联网,现有通信网络与先进技术的融合成为必要条件。殷时军认为,要综合运用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5G-A通感一体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低空基础设施增加新动能。

  “面对未来提供高密度海量飞行的活动,以及城市内、城际等不同场景下的空中交通管理需求,需要构建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低空智联网,结合新型低空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空地一体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殷时军表示。

  而这正是网络运营商在此轮低空经济应用探索中的优势所在。据总经理何飚透露,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通信网,目前5G基站超230万个,5G-A商用城市超330个,建成5G+北斗高精度定位网,部署4400个地基增强站,能够实现动态厘米级定位。目前,低空通信、导航、感知三张网络是正在致力打造的目标。其中,将依靠低空通信网络扩大通信覆盖,而低空导航网络则面向星地融合定位、动态三维航图等能力,让低空作业更加智能精准,让空域使用更加灵活高效。值得关注的是,低空感知网络意在发挥5G-A通感一体技术领先优势和4.9GHz黄金频段优势,用以提供感知性能。

  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进一步详细阐述道,中国移动会通过一定的技术优化来保障120米以下空运连续可靠的通信。同时,为了降低低空网的建网成本,中国移动创新了一些新的技术如鱼鳞形的新型组网多维干扰控制,保障在120—1000米的很好地覆盖。对于更高的覆盖,中国移动则将通过空、地、天一体与卫星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天地一体无缝的立体覆盖网络,确保相应的保障技术,来保障对于带宽时延可靠性的要求。

  建成低空网络的同时,低空产业的核心终端也备受关注。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官方定义,低空经济产业核心产品主要包括、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飞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

  “是由机载动力驱动,无线电遥控或者自主飞行的飞行器。”向锦武指出,无人机实际是一个系统,包括飞行器平台、用户载荷,像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天问探火都是这种无人系统。

  因此,在其看来,无人系统很像风筝,而飞行器平台就是那只风筝,其面临着技术融合、飞行安全、行业监管、多域合作的挑战。在平台方面,高可靠、高安全、智能化和效率成为其最大的挑战。

  “特别是的eVTOL,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更高。测控与信息传输是解决低时延、超视距,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现在包括5G网络还没有覆盖的地方怎么去解决的问题。”向锦武指出。

  对此,黄宇红表示,无人机只有装上支持广域覆盖的公众通信网络,才能够具备可管可导、可管可控的能力。而这些终端不是简单的终端,因此,中国移动将致力于支持专用的SIM卡和SDK。

  “一方面,这可以在远距离复杂场景下为无人机提供全程的、可靠的通信保障、便捷的平台接入。”黄宇红指出,另一方面,基于通信所特有的唯一的SIM卡用户卡号和无人机号“四码合一”,可以保障对飞行设备的唯一识别,从而真正实现无人机的可管可控。

  黄宇红还指出,有了这种通信网联能力,就可以支持无人机的飞控、视频传输、智能识别等多类应用。而针对不同需求类型,无人机终端也面临体系化、差异化,如基础型、智能型等不同,但总体应该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这样才可以有规模效应,提供最优的性价比。

  完善低空网络与飞行器终端之外,距离商用还有多少挑战,成为产学研界目前对低空经济应用落地的最大焦点所在。

  安全仍然是最受关注的议题。向锦武指出,低空通航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传输处理,因此,产业界应强化数据保护技术,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加密和防护措施,要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统筹数据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并强化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雷英在本次大会上指出,工信部已经印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管理若干规定》以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提出建设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规范无人机生产制造活动。同时,工信部指导成立了低空产业联盟,以及低空智能网联技术委员会和无人机安全技术委员会,以规范产业安全监管。

  同时,向锦武表示,AI普及带来的技术红利也应受到低空产业链重视。以平台为例,他指出,要智能化平台,使其能够自主态势感知、自主飞行控制,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因此,要用、新的控制理论对平台进行优化,在低空智联网中实现平台优势的最大化,并推动传统互联网络向万物智能网络物联演进。

  此外,他认为,从目前民用无人机方面来看,能源动力是一个“卡脖子”的地方。“目前无人驾驶eVTOL的飞行时间还比较短,经济性还不是太好,一定要从目前的半小时增加到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左右。”他表示,提出功率大、比能高、循环性能好的高性能动力要求,将来对推动城市空中交通绿色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挑战重重,但低空经济的前景毋庸置疑。据记者统计,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已发布超过270条相关规范和鼓励性政策,随着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业界认为,低空经济的潜力将会得到快速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