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年,无人机空域标准及无人机产品安全管理条例正式生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民航局发布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5月27日发布的《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武汉在研发、制造与市场落地环节表现出色,跻身全国前十,产业跃升潜力巨大。
在湖北,如何发挥武汉的“头雁”作用,把低空经济锻造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方走访,探寻武汉竞逐“天空之城”的脚步。
5月24日至26日,2024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暨国际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博览会在深圳举行,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无人机企业集中参展,其中多家武汉企业携尖端机型、最新解决方案惊艳亮相。
“这是我们刚推出的轻型四旋翼无人机S200系列,支持边飞边算、边端双算,显著提升实时数据分析能力,同时能直连卫星进行短报文通讯,确保无信号区域信息的及时传输与接收。”普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虎介绍,该机型还配备了业界第一款小型1k红外四光云台,能使夜间作业效率倍增。
武汉经开区汉南通用机场,观众在参观一款无人飞行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李岿 摄)
为给无人机作业“减负增效”,会场上同步推出K02、K03无人机自动换电机库,分别仅占地1平方米和0.36平方米。前期部署后,无人机即可在不同机库之间自由飞行,可最大限度发挥其自主巡飞效率。
多项创新,不仅赢得了业内广泛关注,也在全球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该公司业务涉及能源安全、生态环保、智慧园区等多个领域,已服务全球100多个城市、1300余家客户,并参与制定无人机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十年磨一剑。2014年成立的电鹰科技,去年营收超3000万元。在民用领域,电鹰科技无人机广泛应用于电力和新能源运维巡检、航空测绘等行业,累计飞行起降超10万架次;
聚力技术研发,飞流智能手握近百项自主知识产权,陆续发布“一巢多机无人机移动式巡检系统”“可上塔的小型机巢”等行业领先技术和产品,已在多地部署应用;
从两江四岸的广阔天幕出发,长江千机穿越全国,让无人机灯光秀成为扮靓夜生活的“美丽神器”。公司技术、销售团队不到20人,2023年产值跨过千万元大关;
武汉经开区汉南通用机场,海直通航进行低空应急救援展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李岿 摄)
今年1月,国内低空经济头部企业海直通航签约落户,将从事低空应急救援生产业务,现有超40架飞行器将全部入驻汉南机场。
据统计,武汉现有200多家从事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培训、服务的企业,覆盖从上游零部件到下游场景应用的各个环节,其中最具“含金量”的整机研发制造企业10余家,产业实力在国内不容小觑。
紧跟市场发展风向,2023年发布的《推进武汉市无人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两大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拥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生态。
武汉经开区汉南通用机场,武汉飞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一巢对多机”无人机移动式巡检系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李岿 摄)
“我们正以短途运输、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空中游览、研学培训、智慧城市管理、航空运动、试飞维修等八大类场景为牵引,为低空经济领域各类企业厚植落地发展的沃土。”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负责人介绍。
早在2015年,武汉经开区便开始探路低空经济。该区设立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建成汉南通用机场,凭借过硬的硬件设施,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吸引了多家业内知名企业入驻。
目前,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双中心”正在园区内加速建设,计划年内启动,“低空经济+应急”应用场景快速成型。
在东湖高新区,依托区内密集扎堆的无人机企业,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腾空而起。借助不断升空的“空中鹰眼”,各部门不仅大幅提高了监管能力,还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协力开拓出一条城市高效治理的新路径。
一键交通巡查、实时环保监测……去年,东湖高新区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二期项目启动,预计今年10月竣工验收。届时,186架各类型无人机、128套自动机库,将全覆盖区内518平方公里低空空域。
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在办理无人机空域申请和登记注册等服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吴非 曾宪雯 摄)
为让更多低空经济场景加速落地,今年4月,东湖高新区开设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服务窗口”,为无人机登记注册、活动申请、空域报备等一揽子业务提供便利的咨询与帮办服务。
多方携手,低空经济场景正在江城拓展:监测水域变化,无人机每年沿河湖累计飞行1.8万余公里;“汉马”赛道上,无人机“陪跑”数万参赛者,助力及时处置突发状况……
今年3月,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智能交通中心与武汉数据集团签订意向合作协议,年内全市低空共享无人机巡视点位或将增至150处,有效赋能交通管理、应急指挥、文旅服务等多个场景。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不仅产业链条长,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而且应用场景丰富,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对经济增长有极大拉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北京、深圳、广州在内,今年全国已有超20个省市地方政府出台了低空经济的支持政策。
为抢抓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机遇,加速提升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力,今年5月,武汉市政府出台《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真金白银助力打造低空经济发展新高地。
武汉经开区汉南通用机场,飞行器静态展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李岿 摄)
针对低空经济重大项目,落户后有机会获得不超过1000万元的奖励;鼓励各区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基金,市、区共同形成总规模100亿元的低空经济发展基金群……重金招引的同时,新政策在试点航线、人才引育、企业技改等多个方面给予针对性支持。
“武汉可利用固有的产业生态优势,补强低空经济的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链。”陈虎建议,结合本地极具竞争力的北斗、地理信息、光电子信息产业,进行相关技术的联合研发,提升“汉产”飞行器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为让各类飞行器飞得更好更快,在加快低空航线、起降点建设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空域规划管理,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让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旭日蓝天(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说,武汉可加强探索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与合作,为无人机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建章立制”。
在位于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的无人机训练场,教员带领着几名学员练习民用无人机操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他建议,未来的航线规划,不应仅局限于武汉市内,可面向武汉都市圈,打造更多样、更具生态的应用场景,深度激活产业对上游无人机厂商、解决方案企业的内生需求。
“当前消费级微小无人机竞争格局明确,武汉可以重点招引、扶持研发生产中大型无人机整机企业,向工业级无人机应用发力,有效带动其他多元产业的进步。”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蔡晓东说,“无人机,以前只是‘会飞的照相机’,以后要做‘会飞的机器人’,迎接‘无人机+’时代来临。”
“发现火情,无人机起飞!”5月31日,旭日蓝天(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试验场,随着一声令下,一架四旋翼重载无人机带着两枚干粉灭火弹直扑火场上空。一声巨响后,火场腾起一阵白烟,火势瞬间被扑灭。
山火火场温度一般高达45度以上,遇到大风天气,火场阵风可达6级。在如此变幻莫测的火场环境中,“空中奇兵”如何制胜?
“这是我们新款的水星X110多功能大载重无人机,最大航速每秒10米,在同级别中具有航时长、耐高温等优势。”公司总经理王军说,这款无人机最高载重可达50公斤,稳定的飞控系统可有效应对山区、水域等复杂地形,目前已大量应用于省内外森林消防一线。
作为森林防火、城市火灾等领域中的重要救援工具,无人机不仅弥补了传统应急灭火装备的短板,提升防灾减灾的效率,还能降低消防人员的安全风险。据有关机构预测,中国消防无人机市场需求将从2020年的50亿元逐步增至2025年的500亿元。
瞄准这一市场,旭日蓝天快速布局。在巡护灭火方面,公司开发了专业的无人机管控平台,旗下多款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均能接入,单机载重最高可达200公斤,有效赋能巡逻、侦察、灭火等各环节。依托该平台,指挥人员在后方可实时监控火场态势,自动为无人机规划航线,实现相关人员、资源的高效部署。
作为其“撒手锏”,该公司自研的灭火弹遇热后,可自动在空中爆裂,瞬间释放大量干粉灭火剂或水剂灭火剂,覆盖范围达50平方米。
“一枚灭火弹自重不过25公斤,公司载重50公斤以上的无人机可一次携带多枚,基本能满足火情前期的灭火需求。”王军介绍,为提升应急救援的效率,研发团队还专门为多款无人机进行模块化设计,3分钟内即可完成不同挂载组件的拆装,“比如加装红外探测设备后,可助力指挥人员快速定位火点坐标;搭载喊话器的无人机,则能让身处火场的救援人员及时接收指令。”
武汉经开区汉南通用机场,旭日蓝天科技有限公司低空物流应用展示——无人机送咖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李岿 摄)
从森林消防赛道出发,旭日蓝天多年来聚焦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等业务,手握多项发明专利。今年3月,该公司落户武汉经开区,计划在区内打造餐饮配送、文旅、物流等多个低空经济场景,利用邻近通航产业园的丰富资源,“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去年,公司营收突破3000万元。今年,随着新生产线投产,我们预计营收规模将超过8000万元,真正实现在全国市场的突围。”王军说,近两年,公司还计划在武汉经开区打通20至30条低空航线,将低空经济的福利真正送到百姓身边。
“嗡嗡……”6月4日上午7时,随着飞行指令的下达,一架架无人机从自动机库缓缓起飞,升至高新大道、光谷大道等主干道上空,开始早高峰定线巡航,图像数据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根据现场画面,指挥中心通知民警到现场处置或通过无人机直接提醒,及时解决拥堵问题。
位于光谷的普宙科技测试场,几架挂载不同设备的无人机从科幻造型的智能机库自动飞出进行作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孙蕾 摄)
1917年,英国制造出一架遥控飞机,这被视作无人机技术的发端。此后近百年时间里,无人机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始终存在一个问题——每一架无人机都需要一名“飞手”操作。
“如何做到真正‘无人’?”普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普宙科技”)给出的方案是,给无人机建一个“房子”,具备自主充电、实时传输、精准降落等一系列功能,从而降低在判断起飞环境、控制飞行、更换电池等方面对“飞手”的依赖。
2022年,无人机的“房子”——普宙科技K01无人机自动机库建成。只需接通一根网线、一根电源线,便可以实现远程下达指令、无人机自动起降及充电、自主作业等多种功能。从这时起,无人机可以“独立”面对复杂的行业应用需求。
无人机保障小分队工作人员监测无人机自主起飞巡航。(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范义虎 汤志坚 摄)
同年,普宙科技与光谷携手,启动东湖高新区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并与东湖高新区城管局、环境水务局、交通大队等6家单位达成合作,建起11套无人机自动机库、3个应用支撑平台,可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火灾预警、环保巡查等多个场景。
如今,在光谷,无人机已成为天空的常客。仅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后的6天,无人机飞行就多达634架次,时长约211小时。项目二期建成后,可拓展至34个场景,总规划航线条,飞行频率还将大幅提升。
“以长岭山森林防火巡查为例,一架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能完成,这大概是三四个人1天的工作量。”普宙科技项目总监常雷说。无人机飞行线路更灵活,拍摄角度更全面,在大型活动、交通疏导、治安巡逻、环保巡查等场景中,作用更突出。
普宙科技员工检测即将出厂的无人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孙蕾 摄)
在AI算法等技术的加持下,一架无人机起飞后,将在巡检中识别多部门所需数据并精准分发,不同部门根据需求调用,实现了“一次起飞完成多项任务”,解决无人机采购成本高、缺少“飞手”、使用频次低等痛点。
“二期项目建设正在推进,预计今年10月完成竣工验收,建成后将有186架无人机、128套自动机库,实现518平方公里的全区域覆盖。”常雷说,未来还会拓展无人机体验、外卖送递、智慧文旅、民生应急等便民服务,不断丰富应用场景。